美国人个个都是白求恩吗?(无私精神)

白求恩在中国很有名气,大概是因为毛主席的一篇《纪念白求恩》。留学美国后,白求恩曾经是我和加拿大同学聊天的主要话题,我以为白求恩只在中国有名气,但是出乎我的意料,白求恩在加拿大也很有名气,加拿大同学虽然没有读过主席的《纪念白求恩》,但也都知道他。

主席老人家在《纪念白求恩》中写道:

“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这种精神。

……

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从这点出发,就可以变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白求恩是一个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纯粹”的人,这样的人不多见。从理性经济人的概念来说,人都是为了自己的经济利益而决定自己的行为,一个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纯粹”的人是不符合经济学的基本假设的,在经济学里,经济学家对“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这样的人做了很多研究。这些研究主要围绕慈善捐款的行为而进行,为什么有的人要进行慈善捐款?慈善捐款岂不正是一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行为?

2010年,以比尔·盖茨和沃伦·巴菲特为首的40位美国亿万富翁宣誓,要将他们至少50%的财富捐给慈善机构。这些亿万富翁包括:纽约市市长迈克尔·布隆伯格,媒体巨头巴里·迪勒和特德·特纳,甲骨文联合创始人拉里·埃里森,《星球大战》电影制作人乔治·卢卡斯和能源大亨布恩·皮肯斯。根据《福布斯》杂志的估计,这些人捐献的财富总值至少在1500亿美元以上。

美国人喜欢捐款是个众所周知的事实,据印第安纳大学的慈善中心的统计数字显示,美国人2006年的捐款总额是2950亿美元,达到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2.20%,全世界第一。这里有两个有意思的问题,一个是为什么美国人爱捐款?另一个是捐款多是不是真的好?

那么为什么美国人爱捐款呢?难道美国人真的个个都是“白求恩”?都是最“无私”的?如果真的是这样,现代经济学理论就可以完全被扔到垃圾箱里去了,人的理性不存在,这些理论也就都是垃圾了。可事实上,这些理论还是很有价值的,最简单的答案就是他们捐款是为了减税。美国早在1916年就通过了捐款减税的法案,1970年开始有不少经济学家研究捐款和减税的关系,研究的结果明确显示,捐款的多少和免税的多少成正相关。也就是说,减税越多,捐款越多。说到底,慈善捐钱这种非理性行为背后还是隐隐约约地有着理性经济人的影子在支配着。

但是,美国人爱捐款也不全是因为减税,减税不是美国人捐款的唯一原因。自从20世纪90年代起,经济学家詹姆斯·安德雷奥尼(James Andreoni)提出了“warm glow”,就是我们常说的 “温暖的光辉”理论。就是说,捐款者的目的除了为达到这笔钱款的目的(有的是为了救灾,有的是为了医疗研究),同时还有为了在社会上给自己建立一个光辉形象的目的。如此说来,捐款不外乎就是一种精神上的消费形式而已。

后来,经济学家用了很多社会实验来证明安德雷奥尼提出的这一理论。比如有两名经济学家做了一项实验,他们让一些有自己的慈善基金的富翁选择是不是要从他们自己的慈善基金给其他的慈善基金捐款,并且这种行为不会增加社会捐款总数。如果这些人是真正的“无私”,不是为了自己的“光辉形象”,他们就没有必要再从自己的慈善基金给别的慈善基金捐款,因为他们自己的慈善基金也可以做同样的善事。可结果呢,很有意思,平均有57%的参与者又捐出了他们慈善基金的20%。这样做的目的很显然,只是为了显示自己的“光辉形象”:看,我又捐款了。

除了“温暖的光辉”理论,人与人之间的攀比压力也是一个很大的原因。从美国总统到平民百姓,大家都互相攀比,白宫每年都要报道“第一家庭”的财政情况,包括捐款数额。比如2009年,美国总统第一家庭收入是550万美元,他们捐款是32.91万美元。总统都捐款了,而且没少捐,下面的官员当然也不能拉下,你追我赶,要是不捐,万一被媒体曝光了,就太没面子了。

经济学家对攀比压力对捐款的影响也有研究。有两名经济学家对美国一家公共电台的听众做了一项实验(美国公共电台靠捐款维持运营,所以经常在节目中号召给自己募捐)。他们让电台在募捐的时候稍微改变一下策略,以前有人打电话进来捐款的时候,电台的客服就是简单的接收;改变之后,电台的客服会告诉捐款人,刚有一个人捐了75美元(捐款的平均值)或者刚有一个人捐了300美元。言外之意就是,人家捐了那么多,你就看着办吧!分析结果显示,被告诉有人捐了75美元的人平均捐了75美元,而被告诉有人捐了300美元的人呢?比平均多捐了12%。显然,前者没有压力,而后者感到了压力,这些捐款人不是被激将了,就是觉得捐少了不好意思,反正都是攀比压力在作怪。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看谁来募捐。经济学家弗里德里希·李斯特(Friedrich List)做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实验,他让两批人去挨家挨户敲门为一个慈善活动募捐,一批人是长得很漂亮的时髦女郎,另一批人是相貌不出众的普通人。结果呢,如果是男人开的门发现是漂亮的时髦女郎来募捐,他们平均比别人都捐得多!更有意思的是,在后续的研究中如果再给这些男人通过发信或打电话募捐,他们就和普通人捐得一样多了,而没有多捐。

那么,捐款多了到底是不是一件好事儿?表面上看起来,很多人为一些崇高的目的捐款,貌似是一件好事儿,其实,这种现象也是很有争议的。从减税的角度上讲,美国联邦政府为了鼓励捐款,每年大概要少收500亿美元的税收。这笔钱是多大的概念呢?这笔钱够美国免费让所有三四岁的孩子上托儿所。实际上,美国政府少收了富人的税,因为他们捐款了,而反过来政府可能就因为缺这笔钱而没法为穷人做一些福利(这些捐款不一定用在了穷人身上)。带着崇高目的的捐款,在宏观上看可能会造成一定的社会不公平。

另外,美国的捐款大部分不是自发的,而是通过募捐者“要”来的。在美国住过的人一定知道,来募捐的电话和信件几乎每天都有,而且经常都是蜂拥而至。据美国慈善研究所(The American Institute of Philanthropy)公布的评断标准,一家慈善机构如果花35美元能募捐来100美元,这样的效率就算是满意的。就算美国的慈善机构效率都是令人满意的(这是一个保守的估计),2950亿美元的捐款总额要花1033亿美元才能募捐得来。这1033亿美元是不是有更好、更需要钱的地方呢? 在美国人争做白求恩的时候,美国的捐款、募捐和慈善机构已经成为了一项庞大的产业。

【温馨提示】如果资料内容有帮助到您,别忘动动小手指分享给好友哦!

相关文章

  • 美国人个个都是白求恩吗?(无私精神)

    那么为什么美国人爱捐款呢?难道美国人真的个个都是“白求恩”?都是最“无私”的?如果真的是这样,现代经济学理论就可以完全被扔到垃圾箱里去了,人的理性不存在,这些理论也就都是垃圾了。可事实上,这些理论还是很有价值的,最简单的答案就是他们捐款是为了减税。

    不做打工人 2021-12-21 阅读 377